印度電影"3 idiots" 看得人開懷大笑,看得人痛哭流涕。 2012年末,在這個時間這個狀態這個宇宙空間裡的這個我,看到這樣一部電影,如同被閃電劈中,瀕臨崩潰。直到敲出這些字的時候還在抑制不住的顫抖。 (一如既往,全篇最大的敗筆,就是片名的翻譯了。大陸翻譯成“三傻大鬧寶萊塢”,和影片沒有任何關連。)
對製度的憤恨,對理想的迷茫,對未來的恐懼。所謂的文化差異沒有帶來任何阻礙,反而讓人覺得,真是說到人心坎裡了。
急功近利的社會,成王敗寇的競爭,簡單粗暴的價值判斷。妳以為只有台灣如此?其實人家更甚。我們犧牲本性追求效益,曾經懷有的夢想屈膝於不知所謂的“成功”。校長Virus說:“噪鵑從來不自己築巢,他只在別人的巢裡下蛋,要孵蛋的時候他們會怎樣?他們會把其他的蛋從巢裡擠出去,競爭結束了,他們的生命從謀殺開始,這就是大自然——要嘛競爭,要嘛死……”。
於是只有服從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。妳我被世俗的枷鎖箝制,想要超脫又身不由己:逃不掉親友勢力的目光,逃不掉給家人幸福的使命。加上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傳統,讀書中第,入仕為官,活的好的標誌就是事業有成有房有車。多少人和的命運亦是如此,從出生就被附上無盡的期許:
“My son will be an engineer,Farhan Qureshi.B. Tech Engineer.”
And my fate was settled.
What I want, nobody cares.
這說的不就是妳、妳、妳、妳們自己嗎?不過是把工程師換成“公務員、企業家、外企總裁、高階主管、……”無數盲目的青年,走入競爭獨木橋的那千軍萬馬之中,深造、考研、出國、進外商、進國營、進銀行、做公務員。因為家庭,因為虛榮,因為恐懼和無知。
有幾人的選擇是對知識本身的興趣,有幾個人透徹了解自己的專業?我們都會說,這個體制是如此,那又如何呢?沒有辦法等待一個萬全的烏托邦,機會確實也並非均等。甚至很多時候不是妳努力認真就一定能成就未來。太多虛情假意的勵志故事,不過是給妳打了一劑成功學的雞血。所謂的成功,也不過成了今天的業績,明天的升遷,是車貸房貸,是成家立業。陳丹青老師說,大房子,大車子,有魅力的伴侶,這不是理想,這是慾望。
留學名校,轉行金融,入投行,掙大錢……現在的所學,是不是賺得來今後的報酬,是不是能夠“成功”。過去的理想主義者就此落於塵土。於是妳自我安慰,於是妳安於現狀,而後變得麻木,變得冷漠,變得犬儒。於是妳變成了妳陌生的,討厭的,鄙夷的傢伙,活在恐懼和虛假之中。於是妳也和當年苦口婆心勸慰妳的老頭子們一樣口氣,“這個體制就是這樣”“這就是社會”。這樣的時候,妳還能摸著胸口,說一句“一切都好”嗎?是阿Q式的自我麻痺,還是樂觀積極?
整個社會像是一團急功近利的海綿,拼命的自我壓榨。青年沒有理想,社會沒有底線。自滿於驕傲的雞的屁,沉湎與經濟高速發展的迷夢,視而不見隨之而來的資源耗盡,泯滅人性。我們為什麼沒有理想?在一個貧富懸殊社會矛盾激化的國家,誰有勇氣直面現實追尋理想?那根本就是一條不成功便成仁的血路!看看這個國家虛偽的面目,我改變不了,我跳脫不出。妳以為他們是傻瓜,或許妳才是傻瓜,妳以為這是喜劇,或許妳才是喜劇。
不是我想過於激動,誰來告訴我,為什麼一個阿三的電影也能如此讓人過於激動?
不是世界改變了你,而是妳願意發生改變。
最後大快人心的結尾應驗了Rancho說的那句話:“Chase excellence, success will follow”。這是不是我們定義的成功?還是我們搞錯了目標:成為一個像主人公Rancho的人,真實純粹又成就非凡。
影評說,這部電影,“受到青年影迷、憤青、教育工作者、社會問題專家、理想主義者、印度歌舞愛好者、有為青年、完美主義者(排名不分先後)等”各種人的青睞。這個名單可以羅列得很長很長,也就是說,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夠從這部電影中找到需要的東西,它適合各種類型的人群觀看。因為貫穿始終的是,給一切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人講怎樣才是真正的活法。
如果有10分,我願意給10分,如果有1000分,我願意給1000分。這不是什麼商業大片,投資成本,票房過億可以相提並論的。因為他表達了作為觀眾的我一直想說的話,他表達的是我的心。他表達的是哈庫那馬塔塔式的心靈咒語:一切都會好。